对话李想:人生最可怕的就两件事情
以下文章来源于中国企业家杂志 ,作者任娅斐
2023年春节开工第一天,李想发布了致全体员工的一封信,信中回顾2022年理想拿到了四个“第一”,并且抛出四个指引方向,即理想的使命、愿景、价值观和行为准则。
作为理想汽车创始人、董事长兼CEO,李想认为,只有不断提升认知,持续与惰性对抗,才能真正掌控自己的命运。“对我自己而言,其实最可怕的就两件事情,第一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,第二是不能实事求是。”在1月份接受专访时,李想说道。
生于1981年的李想,不仅是汽车圈最年轻的企业家,也是一位连续创业者。造车之前,他先后创立过泡泡网和汽车之家。他曾这样总结自己的三段创业经历:第一次创业只关注竞争,最后没有赢;第二次创业,更关注用户,然后赢了这个市场;到了第三次创业,更关注组织。
在2022年,造车新势力第一梯队的“蔚小理”都走到了第一代产品密集换代的关键时期,随着公司业务、人员规模的极速扩张,组织管理的挑战也倍增。
李想呈现出强大的系统性思考能力,2023年1月,《中国企业家》与他有一场深度对话,值得这个时代的创业者和管理者共同学习。
此外,李想早在2017年便来到混沌学园,讲授《产品与新商业》课程,现在看来依旧十分透彻,打开混沌app,搭配本文阅读,新的一年,我们一起刷新思考!
采访 | 何伊凡 任娅斐
来源|中国企业家杂志(id:iceo-com-cn)
本次内容要点包括:
1.人和人之间最大的差别就是对于工具的使用。你用枪,我用刀,我就打不过你。
2.文化不是缺什么补什么,而是你真正优良的东西,能帮助你获得成功的东西,并且是每个人誓死捍卫的东西。
3.对我自己而言,其实最可怕的就两件事情,第一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,第二是不能实事求是。
4.规模小的时候,速度就是效率,规模大到一定程度时,质量就是效率。
5.阶段错配是很多企业最大的问题,没有这个阶段的命,得了这个阶段的病。
6.我没有退路,我不可能失败了以后再去找份工作,因为我从来没给别人工作过。
7.战略的核心就是取舍,我从来不相信以少胜多,但是我在每一场仗上,投入都比别人多。
8.我活着是为了掌控自己的命运,挑战成长的极限,所以我一定会选择最大的行业、难度最大的领域来做,并拿结果来验证。
以下为对话整理(有删改):
未来3年是极为残酷的淘汰赛
问:李斌、何小鹏都提到2022年是在弯道行驶的一年,对于弯道行驶这一说法,你是否认同?你对2022年的感受是什么样的?
李想:首先,2022年整个新能源汽车的涨幅高于三家新势力的涨幅,这是一个很显著的现象,根源有两个方面,一是因为汽车是一个长周期的行业,很多积累需要时间,另一方面又跟努力息息相关,既需要努力又需要时间,这两个缺一不可。
第二,2022年三家新势力都在发布第二代产品,但是因为各种原因,也有我们自己准备不足的问题,原本应该三季度完整交付,都延到了四季度。有的企业延误只是爬坡节奏发生了变化,有的延误甚至错失了一个市场机会。所以三家新势力同时出现的问题,都是在第二代产品上的节奏慢了,但是节奏慢的原因和影响各不相同。
总之,三家新势力的节奏和行业爆炸性的增长出现了一个错配。但对理想来说,我觉得80%还是自身的能力和管理问题。
问:你说80%都是跟自己相关的,你进行了什么样的复盘?如果改变哪些行为可以变得更好?
李想:我觉得汽车是没有办法改变某一个具体行为的行业,因为智能电动车是一个比传统汽车更复杂的管理和运营体系。从2017年开始,我们就是以产品为中心的十字架架构来看公司的问题。
第一个是品牌,品牌包含两个方面,一个向外,怎么去跟用户讲明白你是谁,另一个向内,是我们的使命、愿景、价值观,怎么向团队讲明白自己是谁。这样一个复杂体系的战略意味着什么?意味着我有一个清晰的品牌和文化定位,并围绕这个定位进行一系列复杂精密的工作。其实在这一波新势力里边,有很多企业在第一点上就输掉了,就是因为他不知道自己是谁,既不知道怎么向消费者讲自己是谁,也不知道怎么向员工解释自己是谁。
其次是产品,产品必须构建一个非常强大的专业体系,而且是由品牌来指导。比如理想是要服务家庭,就要取舍,但是很多企业不知道怎么取舍,因为没想明白到底服务谁。另外,我觉得任何一个产品都要做好三个维度。第一个维度是向往感,用户买一个全新时代的产品一定要有向往感。第二个是价值感,再有钱的用户也在意座椅到底有没有通风,通风到底是吹风的还是吸风的。在中国能买20万以上车的人群,其实总共就几千万,这些人一定是理性居多。第三个是安全感,因为一辆车承载的是一家人。这里边也包含硬件和软件,硬件一定是做超用户需求的,软件要满足用户的需求。
再往下是商业模式,车的商业模式就三种,一种是制造业的商业模式,大概有10个点的毛利率就可以了。第二种是消费品的商业模式,对于汽车来说,有10到20个点的毛利率就已经很高了。第三种是成为一个科技企业,那你需要达到20个点以上的毛利率,才能支持科技企业的研发投入。这三种商业模式的难度、体系、投入都是不一样的,不同的商业模式也决定了不同资源的投入。
你可以把品牌理解为我的“头”,产品是我的“身体”,商业模式就是我的“血液”。接下来,以产品为中心的十字架架构中,产品怎么向左右延伸?
我觉得一个延伸是研发。研发有三层,一层是产品研发,跟过去传统的车企一样,以集成为主。第二层是平台研发,过去的传统汽车,因为没那么复杂,所以自动驾驶主要是那些超大型的一级供应商来做,但今天他们的软件能力跟人工智能能力不够,只能我们自己来做。尤其是智能化和电动车核心的平台,我们做的比供应商其实更好。第三个是底层系统的研发,我们的超算、云服务、操作系统等等,跟苹果后边做的底层能力是一样的。随着时间推移,我们最后会跟苹果、特斯拉一样变成三层的研发投入,因为最后大家比拼的还是研发能力,每往下探一层你的能力就更强。
研发能力之外,是交付能力,是综合能力。这个能力我们又分成了三块,第一个是商业化能力,如何管理多车型和复杂的区域,一款车和多款车难度是不一样的,只做一二线城市和三四线城市都做,难度也是不一样的,甚至管理方式都要发生变化。第二个是供应能力,没有自己的核心零部件生产基地,就是你的瓶颈,但这又是个很复杂,需要长时间建设的事情,今天我们看到的结果其实都是三年前干的事儿。第三个是组织能力,组织能力是最难的,因为这不是努力就能解决的。
问:往往你越努力犯的错误会越大。
李想:对,所以根据这个十字架构来看,我们最强的肯定是产品能力,商业模式是早就确定的,所以我们要补自己的品牌文化能力,补研发能力。比如我们现在平台研发已经成体系了,但系统研发其实刚刚开始,我们的商业能力还差很多,供应能力差很多,组织能力也差很多,但这都是机会。
问:2022年有一个新的情况出现,上面有特斯拉、比亚迪,再往下还有一大堆追赶者,蔚小理夹在中间,这种压力感有变化吗?
李想:我觉得做的市场不太一样,长期的价值也不一样。如果你做的是一个比较便宜的市场,比如一个网约车市场,其实它有点类似于早期的智能手机,当时那些千元机卖的也不错,但是能不能支撑到真正变成一个完整的智能机,还是有明显的差别。下边的市场肯定是更大的,它是一个金字塔结构,但我觉得还是要看得更长远一些。
问:你怎么看2023年?或者我们把时间拉长,以3年或5年为一个周期,你认为行业的竞争会进入一个什么样的状态?
李想:我觉得2023年到2025年这三年时间是极为残酷的淘汰赛。因为我认为不需要那么多公司。
问:2025年的格局会是什么样的?
李想:我就不做这个假设了,我们核心还是在20万以上的乘用车市场,占据20%的市场份额。
人与人的最大差别,是工具的使用
问:在面对造车这个如此复杂的商业系统时,其实有两个字特别重要,就是取舍。
李想:所以必须得回答清楚“我们是谁”。这是一个最重要的问题。
问:你花了多长时间来思考“理想是谁”?
李想:最开始其实我有个比较好的老师,就是秦致(原汽车之家CEO)。秦致第一件事就帮我们树立了一个体系,后边又梳理了整个组织管理体系,我觉得这个是真正受益匪浅的,而且这个东西真的有用。
另外我们还会研究一些好的公司,我觉得过去几年全世界表现最成功的企业中,微软绝对排第一,史蒂夫·鲍尔默管理微软的时候,是微软文化丧失的时候,但是萨提亚·纳德拉重新树立了文化,既做对了云,又做对了AI,OpenAI做的新东西让谷歌基本上走到生死关头了。
问:纳德拉突破了微软做不了硬件的“魔咒”。
李想:而且让微软从一个大家讨厌的公司变成一个大家喜欢的公司,纳德拉干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和比尔·盖茨重新塑造了微软的文化。
问:你刚刚说确定“理想是谁”时,秦致提供了很多帮助,那是在汽车之家的阶段,后来你真正造车时,是怎么想清楚“我是谁”这个问题的?
李想:哪个时间点做文化,哪个时间点做品牌,我觉得还是秦致提供了最大的帮助。秦致当时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最佳实践,这个最佳实践分两个阶段,第一个阶段是靠着本能去做。因为你上来讲很多东西,大家是不信的,怎么回答你是谁,你得真的是你,你和别人是有差异性的,而这种差异又是能帮助你持续获得成功的。但这个东西要经过验证,所以秦致当时拉着汽车之家的员工一起梳理,他在黑板上写“在过去这么多年,我们做的哪些关键选择,帮助我们获得了成功”,然后让大家投票。
第一个是把消费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;第二个是做正确的事,不做容易的事;第三个是先做到60分,再去做100分。
当时大家举出了无数个案例,那这个时候大家就信了。因为文化不是缺什么补什么,而是你真正优良的东西,能帮助你获得成功的东西,并且是每个人誓死捍卫的东西,这些才是你真正的文化。
问:我有一次跟阿里的朋友探讨一个问题,当你手里拿着一块砖的时候,你告诉别人,我这块砖是建教堂而不是建猪圈的,因为每个人都希望跟一个要建教堂的人玩,这个时候难题就来了,你凭什么让别人相信你?
李想:第一个阶段其实就是靠强硬。因为一个企业的初始阶段一定是中心化的,一定是顶层的核心管理团队决定的,所以这个时候其实没有太多的商量余地,你就去做,最后一旦做到了,大家再来总结的时候,就很容易看到相同的规律。
问:所以打胜仗是最好的团建。
李想:打不了胜仗,你也活不下去,我觉得第一阶段就是生存下来,集中资源,集中决策,并且把这个过程中发生的关键要素提炼出来,大家就信了。最开始大家都觉得理想ONE只能卖1000辆,当你做到1万辆的时候,再说服务家庭对不对?肯定对了,你已经超越用户的需求了。
大家发现你准则里的第一点是把用户价值放在第一位,不是把需求放在第一位,大家就信了。在这个过程中,你的价值观会决定你选不同的工具,如果只是解决问题那很容易,但我们解决所有的问题是非常体系化的,我们用的是丰田的TBP(Toyota Business Practices),需要经历八个步骤,做完整的分析、规划、解决问题并生成流程。最开始大家都不相信这个事儿,但做着做着发现,整个公司沟通起来、协作起来太容易了。我觉得人和人之间最大的差别就是对于工具的使用。你用枪,我用刀,我就打不过你。
问:你在原始丛林把原始武器用得再熟练,一旦走出这个丛林,你马上就被秒杀了。
李想:对。但企业选的所有工具,总结起来就会发现跟它的价值观都是相符的。
<< 上一篇
下一篇 >>
网友留言(0 条)